Pad Pro 2020 尺寸选择,到底该选11寸还是12.9寸?还要纠结生产力吗?终结选择困难症的方法。

刚入手了 11寸的 iPad Pro 2020。在入手之前, 略微纠结了一下该选11寸的还是12.9寸的。照例去网上看了几个对比视频, 看完之后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就是我还在纠结中。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选11寸的原因以及一种做选择的方法,可以解决选择困难症。

iPad入手之后,自然就面临着生产力还是爱奇艺的问题,网上既有对新iPad的生产力欣喜若狂的,也有对之嗤之以鼻的。在我看来,争论的源头不在于iPad本身,而在于对“生产力”的定义不同。因此,后半部分,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iPad的生产力的思考。

11寸轻便,12.9寸屏幕大,到底该选哪个呢?记得第一代iPad Pro是先发布的12.9寸的,我嫌他太大了,一直等到9.7寸的发布之后才入手,结果用了没多久后觉得屏幕太小了,于是又换了12.9寸的,一直用到现在,又回到了11寸的小屏幕。那么,什么情况下该选11寸的,什么情况下该选12.9寸的呢?先说结论:有一台Mac电脑做主力机的,选11寸; 否则选12.9寸。当然也可以说重度使用选12.9,轻度使用选11寸,但问题是重定和轻度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来作为选择的指标。

12.9寸的优点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下面先重点分析一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屏幕尺寸大在使用方面一定是比屏幕小有优势的,关键的问题是,大出来的这点优势是否能抵消便携性带来的好处以及20%多的价格差距。

  1. 屏幕大,看剧比较爽; 好像还有人通过拆解说12.9的音响也好一些的。 但是,以我个人的观感,从看剧的角度来说,12.9寸在屏幕和音响方面的优势,其实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必作为考虑的因素。iPad看剧就是为了方便,真要追求效果,还是得上电视机或投影。
  2. 阅读批注论文大屏更舒服。12.9寸相当于A4纸的大小,11寸相当于B5纸大小。大家可以把同一篇论文打印在A4纸和B5纸上对比一下。我的感觉是,11寸阅读论文一样可以看得清,并没有太费力的感觉。二者差距不大; 有同学认为重度论文阅读者应该选12.9寸,长时间阅读不会疲劳; 而11寸就容易累眼睛。我的体验是只要是液晶屏,长时间阅读都会累眼睛。眼睛的疲劳主要不是因为少了1.9寸造成的。
  3. 分屏,边看论文边记笔记大屏更合适。说实话12.9寸的分屏看起来已经比较局促了。对比两个尺寸的分屏之后,我觉得能接受12.9寸的分屏效果的人,一定也能接受11寸的分屏效果。我之前把9.7寸的iPad换成12.9寸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分屏后显示面积太小,而且我常用的MarginNote,LiquidText都是两个工作区。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我还是用的Windows PC。有些软件只有Mac版本和iOS版本,比如MarginNote,在我的主力机是Windows时,我只能在iPad上使用MarginNote,所以屏幕大一点对我很重要。但是,当我的主力机换为Mac电脑后,我就主要是在Mac上使用MarginNote了。那些需要大屏幕的分屏多任务之类的工作,都会尽量使用Mac来完成,在Mac上看论文也远比12.9寸的iPad看起来更爽。iPad则只是用于不在Mac旁边的情景,比如通勤路上、出差开会等等。至于听课,如果听课过程中,屏幕大很重要的话,那不如背个 15寸的 Macbook 去课堂。否则,11寸的在课堂上手写笔记阅读课件完全够用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背个12.9寸的iPad。需要大屏的任务尽量交给Mac去做,这样Mac的大屏幕和iPad的便携性二者的优势都会比较突出,使用中的重叠也会比较少。如果是为了屏幕大一点选12.9,他就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因为论屏幕,不如Mac大,论便携性,不如11寸的。唯一的一个优点可能就剩下能手写了。这就是我说如果有一台Mac做主力电脑,就选11寸iPad的原因。当然,如果你是准备拿iPad当主力电脑,或者只有Windows PC而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使用Apple生态的软件的话,那就一定选12.9寸的。
  4. 最后说一下画画。有同学说如果你是用iPad来画画,那么一定要选12.9的。我不会画画,所以为此我请教了几个学画画的小朋友,他们说在11寸上画画和12.9寸上画画感觉差别不是很大。有时候需要大屏幕的会使用连接电脑的画板来画画。对了,对于音乐人需要演奏看谱的,12.9 却是更适合的,因为他们是需要隔一定的距离来看,也不适合摆个电脑在前边。所以大一点更好。

综上,11寸是一个综合了可读性和便携性的适合大众的尺寸,至于之前的9.7寸确实小了些,这也是为什么常用的比A4小一号的纸张是B5,而不是一个奇怪的9.7寸的尺寸。

下面说一下如何解决选择困难症。我在买一个东西陷入纠结时,常常先去看一堆评测视频或者对比文章,有时还会逛逛论坛知乎看看大家的推荐,了解了一圈下来,发现还是跟以前一样纠结,还不如扔硬币呢。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一样的情况。其实,我们可以采取“权重”的方法来做选择,因为所有的备选方案中,肯定是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才会难以决定。如果有一个方案各个方面都好,那也就不存在选择困难了。那么,首先我们列出一些我们关心的指标,然后对各个备选方案的表现进行打分,同时再对这些指标的关注度评估一个百分比,最后算一下总分就是我们最终的选择了。举例如下:

比如对于11寸和12.9寸的iPad,我们关心三个指标,分别是:价格、屏幕尺寸、重量,首先针对两个iPad按照这三个指标进行打分,比如从1~2分吧,2分是优。11寸分别是: 2分、1分、2分; 12寸分别是:1分、2分、1分; 接下来,我们评估这些指标对于我们的重要程度,也就是指标的”权重“。比如,价格对我很重要,其次是屏幕尺寸,重量我最不关心,我们可以赋予权重为:80%,20%,0%; 那么算下来,11寸:2*80% + 1*20% + 2*0% = 1.8; 12寸 1*80% + 2*20% + 1*0% = 1.2; 1.8 > 1.2 ,选11寸的; 或者,价格不是很敏感,喜欢屏幕大重量轻,那么咱们赋予权重为:20%,40%,40% 吧,这时候算下来11寸 = 1.6,12.9寸 = 1.4, 还是得买11寸的 🙂 当然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多列一些指标,把让自己纠结的各种优缺点都列出来,最后计算的结果就会更加理性一些。这种方法其实同样可以用于对其他事情的一些判别,比如上大学是选一个好学校还是选一个好专业等等。他的作用就是把脑子里的各种想法先倒出来,防止自己做选择时循环地做判断,比如只用脑子想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嗯,11寸的重量轻。。。但是12.9寸的屏幕大哦。。。可是12.9寸的屏幕虽然大,拿起来太沉哦,怎么办呢“,这就是在循环判断了。想法也就是各个备选的优缺点都罗列之后,再静下心来,去想想你更在乎什么。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生产力。iPad Pro 对触控板的支持,再一次燃起了对iPad的生产力的热情。有人认为妙控键盘的出现使iPad的生产力连升几个段位,也有人认为iPad谈生产力就是个玩笑。其实争论的源头不在于iPad本身,而在于对“生产力”的定义不同。

对于有的人来说,纸笔就是生产力; 对于有的人来说,PC才是生产力; 对于有的人来说,超级计算机才是生产力; 而对于有的人来说,锤子就是生产力。所以,在定义不一致的情况下的争论,也就变成了各说各话,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呢?先来看看大家的意见。有人说,iPad哪来的生产力,你给我写个代码感受下?更别说专业视频编辑了,要想生产力还得Mac才行。这时候又有人说了:Mac也好说生产力?看老板默默地给你发来一个EXE吧,更别说上个网上办公系统,出来个提示”仅支持IE浏览器“了。OK,综合各路论点,我认为可以暂且抛开纸笔和锤子等与电脑无关的行业,给生产力先做一个狭义的定义:就是满足”一机走天下“的设备,才算真正具有生产力的设备。

那么目前市面上最满足这个定义的设备是什么呢?就是 Microsoft 的 Surface Book。接上键盘就是个电脑,拔下屏幕就是个平板。谈不上完美,但确实完整。生产力和爱奇艺两不误。而iPad Pro 加上妙控键盘,虽然看起来样子有些像了,但实际上还面临着 iPadOS 和 MacOS 的隔阂。其实,在二者难以融合的当下,我倒觉得可以学习下 Microsoft,比如当 iPad Pro 接上妙控键盘时,就默认为 MacOS 系统,当拔掉键盘后,就默认为 iPadOS 系统。当然,我并不清楚 Apple 对 iPadPro 产品路线的规划。当 2020 iPadpro 刚发布时,我就在想,这是要替代 MacBook 吗?从价格上,iPad Pro 加上妙控键盘已经与 MacBook Air 甚至 MacBook Pro 13 寸有重叠了。那么,这到底是 iPadOS 和 MacOS 融合的开始,还是借着生产力卖一个更贵的外设呢?当然,我可能想多了,虽然我是一个离不开电脑的人,但是还有很多人根本不需要电脑,一个 iPad 已经足够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了,此时再多个妙控键盘,岂不是锦上添花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给生产力一个广义的定义,就是只要一个设备能够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一个工具,就可以认为它具有了生产力。那么,iPad毫无疑问算得上是个生产力爆棚的设备。

但是,无论怎样,是否具有生产力绝对不是我们是否应该购买iPad的一个理由。原因就是”生产力“是个太空泛的概念,是否购买它的唯一理由就是是否对我们”有用“。不要指望它能代替什么,而是看它能够补充什么。


感谢阅读!如果你喜欢这类文章,欢迎订阅 Learning by Sharing Newsletter 或者我的YouTube频道 回到Axton,一起好奇地看世界!

Read more

AI 智能体工作流:用 Dify 打造本地、开源长文翻译神器

AI 智能体工作流:用 Dify 打造本地、开源长文翻译神器

今天我们来完成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启发性的任务:我们来使用开源的 AI 开发平台 Dify 创建一个高质量的 AI 翻译助手。同时我们可以学习一种可以应用于不同平台的通用的方法。 虽然现在的 AI 翻译比传统的机器翻译提升了很多,但是依然不够令人满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提升翻译的质量。这种方法就是 AI 界大神吴恩达老师最新开源的反思工作流。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让 AI 对自己的输出结果进行思考并进一步改进的方法。 反思工作流它的具体步骤实际上就是三步法:先让一个 AI 进行初始翻译打一个草稿,然后再让第二个 AI 去挑毛病,然后再让第三个 AI 对草稿进行最终的优化,形成最后的翻译结果。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团队作业,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还可以让翻译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上期智图派,Coze 复刻吴恩达开源 AI 翻译神器 | 「智图派」 当中我使用 Coze 平台来实现过这个翻译的工作流,今天我们将使用另外一个 AI 开发平台 Dify 来再次实现这个工作流。我们可以通过这次实例来学习到如何把同一套思想同一套工作流在不

lock-1 By Axton
Coze 复刻吴恩达开源 AI 翻译神器 | 「智图派」

Coze 复刻吴恩达开源 AI 翻译神器 | 「智图派」

AI 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翻译。虽然说现在的 AI 翻译比以前的机器翻译好了很多,但是常常还是不够完美。不过现在呢,有一种超强的方法可以显著提升 AI 翻译的水准,这就是 AI 界大神,吴恩达 Andrew Ng 教授最新开源的「反思工作流」 它利用prompt engineering,让AI不仅能翻译,还能"思考"如何改进翻译!这意味着,无论你要翻译的文档有多专业、多复杂,都能得到一个高度定制化的优质翻译。我们可以先看一下翻译效果。 吴恩达老师的反思翻译核心思路 吴恩达老师的翻译工作流可以归纳为两个核心要点: 第一,采用"初始翻译-反思-优化"的三步迭代流程,不断改进翻译质量。首先使用一个 AI 进行初始的翻译,然后让另一个 AI 对初始的翻译结果进行思考和评判,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最后,由第三个

lock-1 By Axton
Jina Reader API 的四种用法 | 「智图派」

Jina Reader API 的四种用法 | 「智图派」

构建知识库,或者分析各种文章数据,是大家使用 AI 很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因此我们常常会需要用到爬虫去爬取某个网站上的内容,现在,Jina 推出了一款非常简单好用的获取网页内容的工具,你只要把网址给它,它就能把网页内容整理成很适合大语言模型使用的格式,简直是构建知识库的利器。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四种用法。分别包括在自动化工作流中使用以及在 AI 智能体中使用。 Jina Reader API 的网址是 读取器 API,你可以直接输入你需要爬取内容的网址 URL 在这边进行测试,输入之后直接点击按钮「获取内容」,就可以在右边得到结果了。 而他的用法也很简单,就是把你需要爬取内容的网页的 URL 写在 https://r.jina.ai 的后面就可以了。 什么是 Reader API Reader 是将任何URL转换为LLM友好的输入,只需简单添加前缀 https://r.jina.ai/ 无需付费即可获得改进后的适用于智能体或 RAG 系统的输出。

lock-1 By Axton
Coze 工作流获取 Tweets 详解 | 「智图派」

Coze 工作流获取 Tweets 详解 | 「智图派」

Coze是一个可以不用代码来搭建AI聊天机器人的平台。我在这期视频当中已经详细地讲解了Coze的各种功能,以及如何用到GPT-4 Turbo的模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一下。 自从 Twitter 被马斯克买了之后,如果你想从 Twitter 网站的外面来获取推文信息,也就是用 Twitter API,就需要每个月充值100美元了。但是 Coze 却很大方地让你可以免费地用部分 Twitter API 的功能了。今天我就先给大家演示一个可以批量获取多个 Twitter 作者的推文的工作流,把这个工作流嵌入到你的 AI 聊天机器人里面。比如我这里加了两个 Twitter 账号,我的和马斯克的,这样就可以一次性地获取到我们两个人的推文了。 今天我首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在 Coze 上可以用到的 Twitter API 的功能,然后再演示一下批量获取推文的工作流,最后我们再聊一聊 Coze 的局限性。 Plugins 的基本功能 getUsers 首先第一个 "get users"

lock-1 By Ax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