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ON vs ROAM vs OBSIDIAN vs LOGSEQ vs WORKFLOWY 谁更适合用来做读书笔记? 学会读书系列之三

NOTION vs ROAM vs OBSIDIAN vs LOGSEQ vs WORKFLOWY 谁更适合用来做读书笔记? 学会读书系列之三

今天我来简单点评一下由于Roam出现带起的笔记热潮中涌现的各种笔记APP,会涉及到老牌的笔记APP比如Notion,Workflowy等等,以及笔记新秀Roam, Obsidian, LogSeq 等等。
既然是点评,我就不会详细介绍功能。如果你正在纠结于要选择哪一个笔记APP作为自己的主力工具,我相信你已经看过无数多的功能介绍甚至左右表格对比的功能列表了,所以我再详细说一遍功能没有意义。另外,这些笔记我都或多或少地用过一段时间,点评完全出于主观感受,如有错误欢迎留言指出。其实我自己也常常在不同的APP之间摇摆,所以即便我今天觉得某个APP不好用,也不意味着以后就再不用它了。
首先,我对笔记APP的要求是两点,第一是信任,包括我相信我写下的内容不会丢,我相信我需要时能够找到,第二呢就是愿意用它来写东西,这一条就有点玄学了,它可能会受到笔记APP的颜值,功能性能等等的综合影响。总之有些APP能让你潜心写作,而有些APP就让你总想折腾这个APP。

Notion

Notion最大的优势有两个,第一是好看,比如都是从Readwise里面导出的摘录列表,Notion的展现效果就比Obsidian的展现效果看起来赏心悦目的多。

Screen Shot 2022-04-14 at 11.02.45 PM
Screen Shot 2022-04-14 at 10.58.30 PM

第二它是数据库功能最强大的笔记软件。因此,我用Notion主要就是用来做项目管理和信息管理。它的看板视图,时间线视图等等很适合于简单的项目管理,而做信息管理,比如都订阅了哪些服务,买过哪些设备等等,可以用Notion很容易地做各种筛选分类,再加上花花绿绿的标签,不得不再说一次赏心悦目。
那么我为什么不用它做笔记呢?因为Notion最让我不习惯的就是它虽然是以块为单位的,但是却并不能很容易地做到按块来筛选内容。比如我在某一页中随手记录了一个TODO,在另外一页中也记录了一个,我就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把他们都汇总在一起。
笔记的粒度最合适的就是一段话,因此我更倾向于大纲类的APP,比如Workflowy和Roam类的,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笔记块。使用标签就可以很容易地筛选。同时还能不打断你的工作流。比如正在写日记的时候,突然脑袋中冒出一个好的想法,就可以直接写下来然后打上一个#IDEA的标签,今后只要按照IDEA来筛选就能把所有的想法都汇集起来,不用担心写到某个角落后就忘掉了。但是Notion却没有块级的标签,也可以说没有全局范围的标签。而通过标签对块级进行筛选,是我相信笔记在我需要时能够找到的保证,所以这是我很看重的一个功能。
最近发现一个新的APP,叫做Anytype,似乎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呢,Notion的结构是页面中包含块,而Anytype的结构就是块,当然在Anytype里面叫做对象,Object。比如任务就是一个对象,你只要筛选任务类型的对象,就能把所有的任务都汇总到一起来。只不过Anytype目前还是在开发的很早期的阶段,未来怎样还不知道。
要想把Notion用好,就得依赖模版。模版融合了预定义的样式,工作流等等一众东西,以至于有些模版能卖得比Notion都贵。结果Notion快成为操作系统了,而这些模版反而成了APP了。比如你需要一个GTD系统,一般人是搞不定的,就只能去找一个模版来搭,用起来的效果好坏,那就得看这个模版的了。与其这样,我为什么不去用Things之类的专业GTD软件呢?相比而言,我肯定会更加信任专业GTD的软件。
目前我对Notion的定位就是数据库应用和协作工具,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个人门户,你可以把你所有关心的事情都集中在Notion的一个页面上,分门别类,比如你的项目,你研究的领域,你的菜谱等等,然后再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页面或者不同的系统去处理不同的事情,不过有点遗憾的是,Notion至今还不支持URL Schema
不可否认,Notion依然是目前功能最全面的工具,而另外一个功能全面的工具,就是同样也很热门的Obsidian。

Obsidian

Obsidian的优点就是两多,功能多,插件多
首先,插件多。刚刚看了下,居然有531个插件,就问你服不服。但是插件多也不一定都是优点,插件的开发基本都是社区贡献,质量自然就参差不齐。很多插件往往受到开发人员水平的限制或者开放API功能的限制,达到的效果只是能用而不是好用。
其次,功能多,连录音的功能都有。我经常在用的一个功能你很可能都从来没听说过,那就是多光标。按住Option键再单击,就能出现多个光标,这在批量操作时太有用了。另外一个常用的功能就是配合插件使用的Footnote,脚注。只需要按一个组合键,就可以直接开始输入脚注内容。
因此,Obsidian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工具箱似的应用,如果它能再支持发布到博客网站,那就更完美了。
但是缺点也有两个,一个是比较玄学的,就是我用它很难静下心来去记笔记,写东西。这让我想起开发团队之前的作品,Dynalist。在我的这期视频中也讲过。记得我当时在用的是Workflowy,但是不能插入图片,想找个替代的,就找到了Dynalist,那时候Dynalist的功能比Workflowy强太多,几乎满足我所有的需要,但是就是觉得不像Workflowy那样能让人安心写更多的东西。这是不是功能太过丰富的副作用呢?
其实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Obsidian的块操作,它毕竟是基于Markdown文件的,这正是很多人很喜欢他的主要原因,但也因此作为大纲操作就肯定不方便,而块的引用和嵌入的操作用起来也不够方便和完善。
但是有一个软件却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LogSeq。

LogSeq

LogSeq 同样是基于Markdown文件,但是却提供了大纲类的操作体验。功能上也没有明显的短板,是替代Roam的很好的选择。由于它也是基于Markdown文件,因此可以配合Obsidian一起使用,取长补短。比如Obsidian与Readwise,MarginNote的整合以及看板插件,就可以很好地补足LogSeq的短处。
唯一的遗憾就是目前LogSeq还处于测试版开发阶段,性能和数据稳定性上还有不足之处,我曾经遇到过一次内容丢失的情况。这也是我在LogSeq和Roam之间摇摆不定的一个主要原因。希望它能尽快发布正式版本。

Roam

Roam作为掀起双链笔记热潮的开山鼻祖,完成度自然是很不错的,功能细节也做的很好。比如它的版本功能就适合于写作过程中,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想法的记录。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细节功能就是注释,可以在不影响整个页面内容排版的情况下,为每一块添加补充说明。如果我在Roam里写脚本,那么所引用到的数据及资料来源等等,就都使用注释的功能来记录。LogSeq后来也有一个插件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
但是Roam最大的问题就是贵,当然这其实算是我的问题。如果不差钱,我可能就踏踏实实用Roam了,毕竟它最近推出了端到端加密,解决了被很多人诟病的隐私问题,而且性能表现也还不错,感觉仅次于Workflowy。

Workflowy

既然说道Workflowy,就说两句这个老牌的大纲软件。现在我依然认为,Workflowy是一众大纲类软件中,最稳定最丝滑的一个。断断续续用了好几年,从来没有丢过笔记。说道丝滑,你同时展开上万个节点,然后快速卷滚一下就能感受到性能的差距了。另外一点就是Workflowy的查询很丰富,甚至可以根据字体的颜色来查询。
那为什么又不用了呢?一方面它并不支持Markdown,这会导致它将来数据迁移会比较困难。在以前还好说,自从实现了双链功能之后,迁移这事就更复杂了,双链建的多了之后,将会很难离开这个软件了。另外,开发团队近期在忙于开发协作的功能,而这又是我并不需要的。至于我所需要的一些细节功能,估计短期内是等不来了。
所以呢,我现在用的笔记软件是Roam,但我肯定不会再续费了,接下来选哪个呢?等这月到期时再看吧。
前一阵看到一句话,我这辈子最享受的浪费时间的方式,就是研究各种提高效率的方法。在此拿出来和大家共勉,大家千万不要陷入到 [[工具迷思]] 当中,而忽略了我们本来的目的是要记笔记的。
记笔记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不是笔记记得多么完美多么有条理,也不是用的笔记APP多么先进,而是动手开始写起来


感谢阅读!如果你喜欢这类文章,欢迎订阅 Learning by Sharing Newsletter 或者我的YouTube频道 回到Axton,一起好奇地看世界!

Read more

AI 智能体工作流:用 Dify 打造本地、开源长文翻译神器

AI 智能体工作流:用 Dify 打造本地、开源长文翻译神器

今天我们来完成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启发性的任务:我们来使用开源的 AI 开发平台 Dify 创建一个高质量的 AI 翻译助手。同时我们可以学习一种可以应用于不同平台的通用的方法。 虽然现在的 AI 翻译比传统的机器翻译提升了很多,但是依然不够令人满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提升翻译的质量。这种方法就是 AI 界大神吴恩达老师最新开源的反思工作流。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让 AI 对自己的输出结果进行思考并进一步改进的方法。 反思工作流它的具体步骤实际上就是三步法:先让一个 AI 进行初始翻译打一个草稿,然后再让第二个 AI 去挑毛病,然后再让第三个 AI 对草稿进行最终的优化,形成最后的翻译结果。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团队作业,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还可以让翻译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上期智图派,Coze 复刻吴恩达开源 AI 翻译神器 | 「智图派」 当中我使用 Coze 平台来实现过这个翻译的工作流,今天我们将使用另外一个 AI 开发平台 Dify 来再次实现这个工作流。我们可以通过这次实例来学习到如何把同一套思想同一套工作流在不

lock-1 By Axton
Coze 复刻吴恩达开源 AI 翻译神器 | 「智图派」

Coze 复刻吴恩达开源 AI 翻译神器 | 「智图派」

AI 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翻译。虽然说现在的 AI 翻译比以前的机器翻译好了很多,但是常常还是不够完美。不过现在呢,有一种超强的方法可以显著提升 AI 翻译的水准,这就是 AI 界大神,吴恩达 Andrew Ng 教授最新开源的「反思工作流」 它利用prompt engineering,让AI不仅能翻译,还能"思考"如何改进翻译!这意味着,无论你要翻译的文档有多专业、多复杂,都能得到一个高度定制化的优质翻译。我们可以先看一下翻译效果。 吴恩达老师的反思翻译核心思路 吴恩达老师的翻译工作流可以归纳为两个核心要点: 第一,采用"初始翻译-反思-优化"的三步迭代流程,不断改进翻译质量。首先使用一个 AI 进行初始的翻译,然后让另一个 AI 对初始的翻译结果进行思考和评判,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最后,由第三个

lock-1 By Axton
Jina Reader API 的四种用法 | 「智图派」

Jina Reader API 的四种用法 | 「智图派」

构建知识库,或者分析各种文章数据,是大家使用 AI 很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因此我们常常会需要用到爬虫去爬取某个网站上的内容,现在,Jina 推出了一款非常简单好用的获取网页内容的工具,你只要把网址给它,它就能把网页内容整理成很适合大语言模型使用的格式,简直是构建知识库的利器。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四种用法。分别包括在自动化工作流中使用以及在 AI 智能体中使用。 Jina Reader API 的网址是 读取器 API,你可以直接输入你需要爬取内容的网址 URL 在这边进行测试,输入之后直接点击按钮「获取内容」,就可以在右边得到结果了。 而他的用法也很简单,就是把你需要爬取内容的网页的 URL 写在 https://r.jina.ai 的后面就可以了。 什么是 Reader API Reader 是将任何URL转换为LLM友好的输入,只需简单添加前缀 https://r.jina.ai/ 无需付费即可获得改进后的适用于智能体或 RAG 系统的输出。

lock-1 By Axton
Coze 工作流获取 Tweets 详解 | 「智图派」

Coze 工作流获取 Tweets 详解 | 「智图派」

Coze是一个可以不用代码来搭建AI聊天机器人的平台。我在这期视频当中已经详细地讲解了Coze的各种功能,以及如何用到GPT-4 Turbo的模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一下。 自从 Twitter 被马斯克买了之后,如果你想从 Twitter 网站的外面来获取推文信息,也就是用 Twitter API,就需要每个月充值100美元了。但是 Coze 却很大方地让你可以免费地用部分 Twitter API 的功能了。今天我就先给大家演示一个可以批量获取多个 Twitter 作者的推文的工作流,把这个工作流嵌入到你的 AI 聊天机器人里面。比如我这里加了两个 Twitter 账号,我的和马斯克的,这样就可以一次性地获取到我们两个人的推文了。 今天我首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在 Coze 上可以用到的 Twitter API 的功能,然后再演示一下批量获取推文的工作流,最后我们再聊一聊 Coze 的局限性。 Plugins 的基本功能 getUsers 首先第一个 "get users"

lock-1 By Axton